5月11日——17日为“防灾减灾宣传周”。“防灾减灾日”的设立,一方面是为了纪念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的8.0级特大地震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广科学的防灾减灾技术与知识,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能力。“防灾减灾日”的图标以彩虹、伞、人为基本元素,寓意着美好、未来、希望和保护,强调大家携手众志成城,共同防灾减灾。
下面我们来谈谈防灾减灾应对准备:
1. 地震来时不要躲在桌子、床铺下,而要以比桌、床高度更低的姿势,躲在桌子、床铺的旁边。
2. 强烈地震发生时,如果你正在停车场,千万不要留在车内,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,造成伤害,应该以卧姿躲在车旁。
3. 学校、商店,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,最忌慌乱,应立即躲在课桌、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,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。
4. 震时就近躲避,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,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。
5.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、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(旁)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,开间小、有支撑的地方,室外开阔、安全的地方。
6.身体应采取的姿势:伏而待定,蹲下或坐下,尽量蜷曲身体,降低身体中心,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。保护头颈、眼睛,掩住口鼻。避开人流,不要乱挤乱拥,不要随便点明火,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。
我们一定要记住在学校如何避震:1.正在上课时,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、闭眼、躲在各自的课桌旁边。2.在操场或室外时,可原地不动蹲下,双手保护头部,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。3.不要回到教室去,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。4.千万不要跳楼!不要站在窗外!不要到阳台上去!5.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,应立即停止比赛,稳定学生情绪,防止混乱拥挤,有组织有步骤地向外疏散。
一、震应对与防护
1.地震前预防措施
(1)了解和学习地震知识,增强地震意识,知道地震前的可能预兆,如动物异常、地下水异常等。
(2)对家中的各类物品进行安全检查和整理,确保家具摆放稳定,避免重物悬挂于高处,以防地震时掉落伤人。
(3)制定家庭防震计划,明确地震时的应急避震地点和逃生路线。
(4)准备地震应急包,包括食品、水、急救用品、手电筒、备用电池等必要物品。
2.安全避震要点
(1)在地震发生时,要保持冷静,尽量缩短“瞬间反应”时间。
(2)采取“就近躲避、震后迅速撤离”的原则,避免强震时房屋倒塌带来的伤害。
(3)保护头部,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。
(4)如果在室外,应远离建筑物、电线杆、大树等可能倒塌或断裂的地方,选择开阔地带避难。
3.家里应急措施
(1)如果在家中遭遇地震,应立即关闭煤气、电源等危险源。
(2)迅速躲到桌子下、墙角等安全避难所,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。
(3)如果在楼上,应避免乘坐电梯,选择安全通道迅速撤离。
4、户外应急措施
(1)如果在户外遭遇地震,应迅速离开高楼、大树、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地方。
(2)尽量选择开阔地带避难,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。
(3)如果在车辆中,应立即停车并远离车辆,以免被倾倒的车辆压住。
5.灾后自救与互救
(1)地震停止后,应尽快离开倒塌的建筑物,寻找安全的避难所。
(2)检查自己及他人是否受伤,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。
(3)如有条件,尽量与外界保持联系,报告自己的安全状况,并关注救援信息。
(4)在救援人员到达前,尽量利用周围的资源进行自救和互救,如寻找水源、食物等。
二、火灾预防与逃生
1.火灾预防:定期检查电线、电器设备,避免过载和短路。不乱丢烟蒂,尤其是在易燃物附近。学习正确使用燃气设备,避免燃气泄漏。
2.火灾逃生:保持冷静,迅速判断火势和逃生路线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,减少有毒烟雾吸入。沿着安全出口、楼梯等逃生通道迅速撤离。
三、洪水防范与自救
1.洪水防范:居住在低洼地带的居民,应提前准备防洪措施,如堆砌沙袋、准备橡皮艇等。关注气象预报和洪水预警信息,提前做好防范准备。
2. 洪水自救:洪水来临时,迅速向高处转移,避免涉水过深。如果被困,尽量寻找稳固的建筑物,避免在流动的水中挣扎。
四、台风防御与避险
1.台风防御:关注台风预警信息,提前做好准备。加固窗户、门等易被风吹破的地方。避免停留在易受台风影响的区域,如海边、河岸等。
2. 台风避险:待在室内,避免外出。如果必须外出,应避免涉水过深,尽量绕开积水区域。避免停留在易受风灾影响的建筑物附近,如广告牌、树木等。
五、泥石流避险与防范
1.泥石流防范:居住在泥石流易发区的居民,应提前了解地形、地貌和降雨情况,做好防范准备。避免在泥石流易发区进行开发活动,保护植被,减少水土流失。
2.泥石流避险:迅速逃离泥石流发生地,沿着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山坡方向撤离。不要停留在沟谷、河床等低洼地带,避免被泥石流掩埋。
六、雷击防护与应对
1. 雷击防护:在雷电天气中,避免停留在空旷地带,尽量寻找避雷设施或建筑物躲避。避免接触金属物品,如铁轨、金属栏杆等。避免使用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,减少雷击风险。
2.雷击应对:如果遭遇雷击,尽量保持冷静,避免惊慌失措。迅速离开金属物品和水源,找到安全的避难所。检查自己及他人是否受伤,进行初步急救处理。
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,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,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。
(撰稿:后勤中心办公室;审核:雷红生)